叶嘉莹诗与人生百年:把中国传统留给后人

2020-09-15 14:20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“我快一百岁了。我只知道诗歌。"9月10日,中国教师节,96岁的叶嘉莹坐在轮椅上,回顾了近百年的诗歌生活,讲述了"弱德之美"。她说:"我最后的希望是完成中国传统的‘背诵’,留给子孙后代。


就在同一天,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"直水月"在南开大学举办了"教师节"特展。按照以前的例子,叶嘉莹先生还为南开的师生们上了第一堂课,以传播中国诗歌的魅力。由于防疫防疫的原因,这节课比往年少了,但网上直播的观众更多。


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,中国古典文学专家,著名汉学家。1941年被北平富仁大学中文系录取,1952年在台湾大学、坦江大学和富仁大学任教。1990年被授予"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"称号,并于2016年3月25日获得"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"。


1599803849613321.jpeg


叶嘉莹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家庭,但生活坎坷;在国外生活了多年,也在晚年定居于南开。回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,叶嘉莹经历了祖国的破碎、生存的艰难和生死的丧失。她要笑和受苦是什么力量?叶嘉莹说:"我是一个苦行僧和传教士,我很享受自己。


她回忆起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时候,她每天都在图书馆里学习王国维的"世界词汇集"。早上、中午和晚上的三顿饭只是一个三明治。"当我半夜工作的时候,当我离开的时候,我在三楼,负责关掉图书馆每一层的灯。"已经学习了一天的王国维关灯了,我以为王国维就在他旁边。"他笑着说。


对于人生的起起落落,叶嘉莹以孔子的话为例:"义愤填膺,忘却烦恼,"她说:"虽然我没有取得多大成就,但我真的对读书和研究感到愤怒和遗忘,我真的愿意忘记忧虑,在阅读中享受自己。


世界发生了几次变化,大海变成了山谷。"叶嘉莹认为,古典诗歌所蕴含的生命智慧支持着她度过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。"面对困难,我不怕,不害怕。


苦难岁月磨练的气质,诗词作为理解人生的伴侣,叶嘉莹提出的"弱德之美"是源于清朝诗人朱一尊。在讲座中,她流利地背诵了朱以尊的"桂殿秋",为公众所知:"思过去,过河,绿蛾俯瞰群山。睡一觉听秋雨,小光被子每一冷。


叶嘉莹认为朱一尊是一个很好的词,反映了一种"弱德之美",即一种节制、一种克制、一种"软弱"的性格、一种忍耐的品德。


坚持这一信念和认识,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和灾难,叶嘉莹都可以"独立、无边地唱诗"。她内心的正直从未因为外来事物而改变过。当被问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时,她对此嗤之以鼻:"我是一个闭门造车读书写字习惯的人。我不觉得被关起来享受读书是不好的。


教书七十多年,叶嘉莹自嘲为"好老师"。"我已经这么老了,我希望能继续工作七十多年,传承诗歌的‘背诵’。"她指出,在古代,吟诵是非常重要的,声音中的词,押韵中的词,只有吟诵才能创造出来。"所以我正在录制一段吟诵,希望能在中国推广中国历代的诗歌和诗歌,这样才能传下去给后代。


责任编辑:无量渡口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联播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